為了促進整體教育的流動,不讓我們的教育環境變成一灘死水,台灣近十年來有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然而我們總把焦點放在學生身上,但真正更關鍵的其實是在教師的培育和塑造,因為教師是整個教育的源頭,失去了源頭活水,那麼期待改革形成一股清流不過是妄想而已。
台灣的師資改革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多年來因為政策搖擺不定,深深影響了整個師資培育體系的發展。那麼這些改革帶來了哪些影響,又有什麼值得我們檢討深省呢?
一、師資培育法令變動頻繁: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施行後,至2006年,總共修正了十一次,我們可以從師資培育法看出政策的多元化,但實際上怎麼做,專業和品質如何顧及卻難以凸顯。所以實施結果便是偏重師培職前的多元性,但卻忽略了師培的品質控管。我們常說,中小學生在十年教改是被當作實驗的白老鼠,但其實不只學生,這時期有志從事教職的大學生也是白老鼠的一份子。
二、教育學程設立缺乏控管,影響品質:教育學程的廣設是為了弭除師範學校的壟斷,在當時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應該廣開師資培育之門,因此自84學年度開放各大學辦理教育學程後,由於條件寬鬆,各大學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撈錢的好機會,於是不顧是否有足夠師資、設備、環境,紛紛設立教程,加上教育當局審核不嚴,又無有效評鑑方式,採取控管,於是一場災難就這麼開啟了。有些人會說,這有什麼不好?就是要讓環境形成市場機制,來淘汰教師,這樣反而對民眾有利!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三、師資培育調控不當,供過於求:民主時代,民選政府做事短求近利似乎是一種難以改變的風氣,為了短期讓民眾看到績效,往往做出了看似近期有所改變,長遠卻是問題重重的政策。但無論如何,只要民眾願意買單,加上媒體推波助瀾,選的上那就一切可談,選不上,對人民再有利也沒用。好吧,其實養成政府短視近利的就是人民本身,或是會吵的人民。
於是,師資培育多元化後,沒有考量教師退休不易、不適任教師難以淘汰、少子化等種種情況,在沒有有效控管人數的情形下,師資人數大為增加,導致供過於求。回到前面說得市場機制,照理產品供需失衡,供過於求,佔便宜的應該是消費者,但不覺得有些奇怪,好像有哪兒不太對勁?
當初講出這句話或者提倡這觀念的人,真的是令人相當無言,但不可否認,當年支持這論調的民眾為數也甚多。這個說法把「人」當作商品,這便是個很大的問題,其次,他們忽略了人力資源的糟蹋,和培育師資所投入教育經費的浪費;同時,造成了民眾心態上的偏差,市場機制不但將教師商品化,也把老師變成了服務業,我們民眾出了錢,就是享受服務,教師有義務服務出錢的民眾子女。這個潛在的影響,讓教師從一種志業,變成了職業,我只能說...... 凡事皆有因啊!
四、實習缺乏完善規劃,效果有限:過去的實習制度,一年的實習比照正式教師制度第一年,被許多人詬病有名無實,到了我的前一屆,還有所謂的代課抵實習,從我們這一屆開始,改為純粹實習一年,那麼有改善嗎?如果你看了我「緣起」那一篇,就會知道我們實習根本與打雜沒兩樣,因此這階段的實習制度被批評的便是,名實不符、實習教師角色不清、實習津貼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因為必須額外支付實習費用),於是2003年,「師資培育法」修正教育實習為半年,在大四下學期實施,但是呢,這種半年實習也是有人提出質疑,是否實習工作無法落實,以及造成實習學校的困擾等等。
五、市場飽和學生報考意願低落:早期教育學程開辦之時,學生相當踴躍,競爭相當激烈,拿我實習那年來說,我所在的國小,十一位實習生中只有三位是師院生;但隨著師資市場飽和,學生報考的意願逐漸低落,甚至近幾年來,師範院校錄取分數一落千丈,不得不面臨轉型的危機。多年以後,師資素質也是令人憂心的問題,加上教育現場的新舊汰換緩慢,對於教育發展其實都甚為不利。
那麼,面臨如此多的問題,怎麼辦呢?當然是再改囉!所以一個決定沒有計畫好,後面所有的政策都是在為前面的政策失誤擦屁股,但是當初大家不也都信誓旦旦,強調美好得一面,保證又保證嗎?就如同九年一貫、多元入學、基測實施方式等等,不也都是如此過來的,然後,我們又要開始十二年國教了。
總之,在開放師資多元化後,師資培育逐漸成為市場導向,加上教師需求少,影響師資培育的士氣和優秀人才的投入。考試考得是天賦能力,但這種天賦是會不會唸書,跟是否具備良好教師的特質是兩回事,且在這種錄取率奇低的競爭當中,為了區分差異,題目愈出愈偏,愈出愈細,筆試考過已經不是努力的問題,努力只是基本配備,剩下的幾乎全看運氣了。我看過許多人放棄多年志向,轉投他業,多年所學的專業就像個笑話一般,這就是市場機制,不單單是發生在師資培育上。
好得領導者所帶領的政府,會針對國家所需培養人才、輔導就業,而大學是孕育人才的搖籃,但事實卻是,政府放任大學增設,從1960年代的7所,1990年代的21所,到2011年的116所大學,大家都有大學念,然後呢?畢業即失業,所學非用,每個畢業生都在問工作,是否應該轉業,企業則批評找不到人才,或是都需要再教育,搞不懂大學學了什麼。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改革是好得事情,但是人民太容易被蒙蔽,被媒體、被少數既得利益者影響,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往往事後才後悔。再好的法案,制度面若是不健全,以及面臨官僚主義,更重要得是,涉及到人,那麼往往不會有好得結果。
這便是我要說得第一件事,民國83年,是教育變化的一個分水嶺,市場機制這個觀念,深深地影響了之後教育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