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2, 2013

取捨


當我們思考為何要工作時,是將工作和生活分割來看,於是便產生了分別,在對立當中尋求解答,無論選擇為何,必然有所得失。事實是,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無法硬性的切割,就如同生命當中有許多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物。

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情形,二位自己的好友吵架,非要你選一邊,你怎麼決定?父母離異,要你選一人同住,你如何選擇?公司兩個派系,要你表明態度,你怎麼表態?另一伴與父母不合,要你闡明立場,你要挺誰?

對內,我們連買瓶果醬都會矛盾(我們的情緒腦告訴我們這牌果醬好吃,但理性腦卻覺得價格太高,到底要買不買?!);對外,我們被環境要求選邊,於是我們每天都被迫選擇,但什麼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

長期下來,我們逐漸失去了方向,只好不斷藉由物質滿足自己,告訴自己至少還擁有什麼,而連物質都無法滿足的人,只好帶著滿腔憤怒,憤世忌俗的指控這個社會的種種不是,用逃避和怒火來宣洩心中的不安....

然後我們開始詢問自己是否擁有「不選擇」的自由?(但其實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我們總在取捨當中搖擺,深怕有所得失;但,什麼是取,什麼是捨?夜深人靜時,是否我們也可靜下心想想,如果不曾取,那又何曾有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校園能否出現簡體字?

小學宣導影片中的簡體字:讓觀念成為主角,包容字體的微光 在小學的教室裡,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陽光從窗外灑進來,映在課桌上的彩色畫紙上。老師播放了一段宣導影片,螢幕上閃過幾個簡體字,孩子們專注地看著,聽著影片講述「性平」的觀念。這一刻,字體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