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6, 2013
杏壇軼事 — 孩子,未竟夢想的實現者?
在教育現場,我們常常會看到許多父母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以「對小孩好」為藉口,要求小孩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而小孩也是以取悅父母為學習目標,所以大人鼓勵的結果引導了小孩的學習方法。
父母喜歡看到小孩很快學會某些可以用來表演的技能,而忽略其內心的人格及大腦發展歷程。在不當鼓勵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因為迎合大人的喜好而發展出獨特的學習方式,從而排擠掉無法獲得鼓勵的知識。
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而非著重於單一領域的專業,過早強迫學習單一技能或知識,會讓大腦的發展侷限在某個區域,小孩的學習態度,便經常因為大人的期待而扭曲。考試制度可以測出精熟、認真程度,但無法測出學習潛力,過早形成大腦神經的報償迴路,等於提早劃定學習領域。讓小孩接觸不同知識,便是為了活化每一區塊的腦細胞,避免產生排擠效應,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腦中大部分的區塊都可以給小孩帶來快樂,對之後的學習也不易排斥,減少了學習上的挫折感。
這其實相當顯而易見,小孩子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興趣,但隨著年齡漸增,慢慢能夠引起興趣的事物便愈來愈少,逐漸地偏向某些特定事物,這是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過程,而我們就是希望能打破這種情況,感興趣的事物愈多,愈能主動思考和執行,便愈能活化腦中的神經連結,而不會到最後隨波逐流,只依照習慣定向行事,失去了思考判斷的能力。
教改的失敗原因之一,在於缺乏正確引導,而非出發點錯誤。教師、父母只擔心學習成就而忽略了學習態度, 便會出現一種現象:成績好的孩子,學習是為了取得社會認同,而非學習本身;成績不好的孩子,學習無法獲得認同,因而放棄學習。而這,不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始終沒有解決得問題嗎?多元教育始終只是為了取得入學資格,能夠讓孩子達成父母心中的期望,那又如何談及快樂學習、終身學習這個教育目標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顏正國
盆花奇馥,七殺壓身的絢爛人生 在基隆的海霧與街巷中,一株乙酉之木悄然綻放。那是1974年甲寅之年,月落甲戌,日坐乙酉,時至丙子。日主乙木,納音「泉中水」,卻在酉金之上成「盆花奇馥」之象,猶如一株精緻盆栽,花香獨特,柔美而堅韌,需精心呵護方能盛開。年月雙甲劫財,猶如園林眾木環繞,帶...

-
孫文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名 文, 幼名 帝象, 譜名 德明, 字 明德、載之, 號 逸仙、日新。 流亡 日本 時曾 化名 中山樵(故稱孫中山)。生於 廣東省 廣州府 香山縣 翠亨村 ,成長於翠亨村、 檀香山 及 香港 , 祖籍 廣東 東莞 。 中...
-
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九日,張幼儀在江蘇寶山出生,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 其二哥,張君勱(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名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是著名的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四哥,張嘉璈(18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