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18, 2013

唉呀~說好了不打臉!


我們的社會對專家總有著一份崇敬,他們學有專精、知識淵博,研究深入,文章斐然。如果能夠在媒體上侃侃而談,或者著書立說,那就更又能吸引大眾注意,累積眾多支持者。人們會相信他們的見解,選擇他們的建議,因為他們講的有理、頭頭是道,甚至有許多案例和統計數據的支持。所以我們看到了許多兩性專家、理財專家、親子專家、心理專家、修行專家,許許多多的專家,充斥在我們的身邊,為我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見解。

然後,我們看見兩性專家婚姻破裂、理財專家倒債破產、親子專家子女不肖、心理專家自殺、修行專家破戒出軌,生技專家推薦的產品沒療效,很奇妙的都是倒在照理說是他們最擅長的領域,對照他們在先前對各種情況的精闢剖析,以及信心滿滿的言論,這樣的結果無疑是相當諷刺的,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這樣的事情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當中,屢見不鮮,但在他們挫敗之前,人們往往選擇相信他們的專業,但既然是專業,那為啥又會以相對難堪的方式收尾?

我想這應該是個蠻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首先要瞭解所謂的專業是什麼,一般來說,專業就是對一門知識的深入和理解,特別是在所謂專業分科的現代,更是把知識分門別類,這也是過去幾百年西方主流科學慣用的方式,把複雜問題切割成許多細節,將複雜事物儘可能分解成最基本的結構,然後研究基本結構的特性,接著實驗,再根據基本結構的特性和實驗結果來回推整體的性質。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在純靜態下實施,也容易借助工具,容易重複,所以西方自然科學發展很快。但這種研究方法事實上卻忽略了現實世界的許多其他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關鍵卻不起眼的重要因素。

為此,科學家開始反思,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 1917~2003)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為認識自然界中(特別是生命體系中)發生的各種自組織現象開闢了一條新路。耗散結構理論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有重要的用途。因創立熱力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普里戈金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

封閉沒有發展,平衡也沒有發展,這是耗散結構理論的基本結論。十九世紀的平衡態熱力學已經告訴我們,一個孤立封閉的系統,只會自發地發生熵增,自發地走向崩潰瓦解。換言之,開放和非平衡是系統發展的必要前提。
 
簡單的說,Prigogine認為宇宙萬物彼此緊密連結,是不斷變化、發展,呈現蓬勃向上、生機盎然的圖景,而非一個鐘錶式的自然界,單一軌道的、永無發展的靜態世界,一個相對靜止和存在絕對化的封閉世界。

發展並非一往直前,而是充滿著分叉和選擇。這也是耗散結構理論新發現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科學提供給世人的是一幅靜態的軌道圖景,只要前提條件給定了,事物的命運也就決定了,就將沿著一條軌道運行下去,而且還將可以沿著這條軌道折身返回。

耗散結構理論開始向我們表明,複雜系統的從存在到生成、從混沌之中湧現有序,是不可逆的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發展過程。我們置身於一個既非全然確定無疑的世界,也非置身於一個全然變化無常的世界,而是置身於一個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在系統的發展中難分難解地聯繫在一起的世界。
 
如果比較敏感的人就會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本質,強調整體觀,人與自然彼此獨立卻又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可以透過表面的現象和內在的聯繫作出精確的判斷,但西方的方式,往往要去掉許多干擾因素才能得出結論。如同中醫觀看一個人精氣神、脈象來判斷健康,西醫則分科各管各,透過各種儀器一項項檢查;買顆西瓜我們只要敲一敲、掂掂重量、看看瓜蒂、色澤就能判斷大概,但有人卻非要切開看到內部情況才能判斷。

因此這些所謂的專家,往往忽略人情複雜、世情錯綜,甚至從未身體力行,他們所講的並非適用每一種情況,他們只是熟悉這個封閉領域的知識,卻不見得能綜觀各種相應環境;而在媒體塑造或大眾崇拜的影響下,又讓自己的自我概念飆升,不易放下身段,那麼當他們自己必須親自面對考驗時,那些平常講得頭頭是道的理論,卻忽然失去了效果,於是,又成了嗜血媒體的最愛,不乏語帶酸氣的落井下石。

最後,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來做個結尾:

It is not enough to teach a man a specialty. Through it he may become a kind of useful machine but not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ality.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He must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motives of human beings, their illusions, and their sufferings in order to acquire a proper relationship to individual fellow-men and to the community. — Albert Einstein

讓學生獲得對各種價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只是使他更像一隻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一個真正的專家,絕對不是只是擁有狹隘的知識,而是能夠觸類旁通,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相應的人格特質和人文素養,這樣的專家,才是值得人們敬重的專家。下次,千萬別完全相信所謂專家說的話,1+1=2只會出現在教學當中,現實人生1+1有無限種可能!

ps:這樣說來,那些喊著歷史共業,制度害人的大學教授還是關一關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李荊蓀,白色恐怖受難者

好人壞命 天地常態 /文:王鼎鈞 姜貴「喜歡」算命(他未必相信算命),台北市有那些「命理學家」,他一個一個說得出真名真姓。有人居室高雅,門外常常停著晶亮的黑色轎車,有人藏身陋巷,主顧大半是滿臉倦容脂粉斑剝的酒女舞女,姜貴都去請教過。我在十六、七歲「插柳學詩」的時候,我的老師擅長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