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10, 2012

杏壇軼事 — 教育改革

民國83年,西元1994年,台灣開始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在師資培育法通過後不久,成立了「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該會並在1996年提出了「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報告書中提出了綜合建議:

  1. 教育鬆綁 :學校本位管理、教師專業自主、自由興學(大學)、師培多元、開放教科書審訂制。
  2. 帶好每位學生: 小班小校、九年一貫課程、補救教學、友善校園、特殊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教育優先區、幼稚教育普及。
  3. 暢通升學管道:綜合高中、高等教育特色化、多元入學制、基本學力測驗。
  4. 提昇教育品質:教師進修管道、教師行動研究、教育評鑑、學習型組織、技職教育精緻化。
  5. 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家庭教育、回流教育、補習教育、社區學院(大學)、資訊網路教育。

這些建議,背後其實都有其理論背景,都是受到當代哲學思潮的影響衍生而出的方法,例如:
  • 人文主義:學習權、學生中心、適性教育、彈性課程、補救教學、充實教學、個別輔導。
  • 後現代主義:教育鬆綁、教師自主、學校本位、多元評量、教師轉型化知識份子(批判)。
  • 知識社會論:知識分配之權力結構、課程統整。
  • 建構主義:知識建構而得、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本位、真實情境經驗。

我們會發現當年所提出來的建議立意良好,且現在幾乎都已經落實發展,但卻仍然有不少問題存在,其實很簡單,每種哲學思想都有他的優缺點,也是為了適應時代變化而提出的變革,但是,我們台灣準備好了嗎?

人民是否已具備了同等的反省批判能力?
教師們瞭解教育改革的內容嗎?
教育行政人員確實瞭解如何執行嗎?
更重要得是,我們做好配套措施及各種可能情況的預防了嗎?

我們來看目前的情況:

教育鬆綁

  1. 師培開放(機會多元) VS. 流浪教師(資源浪費)→ 市場平衡抑制、少子化      
  2. 自由興學 (大學增加)VS. 高教膨脹(文憑貶值、所學非用)→ 技職普通化、社會人力供需落差大。
  3. 一綱多本(課程多元) VS  教材銜接問題 → 各校版本不一
                                                          增加學生負擔 → 社會觀念未改,家長難以變通。

九年一貫課程
  1. 內容多元 VS. 學習分散(基礎科目時數下降)→ 學習因為多元分散,深度無法優質。
  2. 能力本位 VS. 學生程度下降 → 教材偏易,只學到片面而非整體。

多元入學
  1. 入學多元化 VS. 有利中上社經地位者 → 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家庭背景資源、文化資本。
  2. 基本學測(依性向選校)VS. 明星學校仍存(補習班不減反增)→各校特色以升學率為主
改革整體
  1. 十年更換七任部長 → 改革重點不一,面向過廣,使基層教師、行政人員找不到著力點。
  2. 由上而下改革 → 下層無法與上層有效溝通。
教改的目標是要減除過去升學主義掛帥的模式,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習更多元,激發學生創意,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但顯然學生的壓力並沒有減輕,補習班反而愈來愈多,甚至出現能力下降的趨勢,於是,大家開始攻擊教育改革,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教改失敗,甚至緬懷過去聯考的制度。

那麼,教改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如果一般人用這樣的態度去看待教育改革這件事,我不會說什麼,但身為教育人,我們就不能用線性的思維去判斷事物。對錯、成功或失敗是二元對立的,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思維去看待教育,那麼就會出現,這個孩子不是好學生就是壞學生的謬誤,成績好,好學生;成績差,壞學生,這種簡單卻無情的分類。(話說最喜歡二分法的大概是立委諸公,質詢老愛人家回答對或不對,是或不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觀念便是欲速則不達,有善意未必有善果。沒有足夠資源和配套措施,那麼一旦實施,很多時候因涉及層面過廣,往往非人力所能補救。然而在某些部份,教改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教育法令日趨完善、教師專業進修有所成長,對弱勢族群的照顧也日漸重視,小班教學的品質也讓教師教學品質逐漸提昇,從這方面來看,教育改革無疑是有進步的。

有些人會說,當初的教改負責人李遠哲不都承認失敗了嗎?

我比較好奇的是當初提倡教改的民間團體都不知道跑哪去了,還有信誓旦旦急著推行政策的政府官員,那些人才是教改推波助瀾的始作俑者,現在倒好,一看苗頭不對,個個悶不吭聲。教改我認為的確有調整空間,但說它失敗,我認為太過了,但若說是因為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因此失敗,我倒是認同。但為何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當然除了躁進之外,最重要得是多數的社會大眾根本還活在聯考的思維當中,當父母都還是以成績當作比較,孩子就讀明星學校作為榮耀的時候,那無論推行任何制度都很難減輕學子的負擔及升學壓力,而當父母只關心學業成績,把一切責任都丟給學校打理的時候,那我們也可以斷定,12年國教要透過高中職免試升學來達到減輕升學壓力,增加學生關鍵能力的想法,最終也只會是所謂的「失敗」收場,所謂教改失敗,是失敗在「改革人心」之上

對教改有興趣的,可以到這些網址看看 →

教育改革
台灣教育改革之研究
http://www.nownews.com/2006/09/26/327-199535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李荊蓀,白色恐怖受難者

好人壞命 天地常態 /文:王鼎鈞 姜貴「喜歡」算命(他未必相信算命),台北市有那些「命理學家」,他一個一個說得出真名真姓。有人居室高雅,門外常常停著晶亮的黑色轎車,有人藏身陋巷,主顧大半是滿臉倦容脂粉斑剝的酒女舞女,姜貴都去請教過。我在十六、七歲「插柳學詩」的時候,我的老師擅長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