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5, 2013

人生 — 未盡之畫



父母在看孩子畫畫時,時常因為與自己印象不同,便常常忍不住想動手,告訴他們怎麼畫,或者乾脆就說畫錯了,再拿出一張畫紙重畫。

「畫得像」常常是唯一標準,至少要讓人看得懂。

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去才藝班,想藉此增加孩子的美感,但一星期才一兩堂課,一班又有許多孩子需要學習,往往成效有限,而更常看到的是同一班的孩子所畫出來的圖幾乎都一模一樣。

於是,從小開始,我們便扼殺了孩子們的想像和創意。


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喊著社會正義,不願學校成為社會、文化再製的場所,我們希望教育能夠多元化,去集中化,能夠讓孩子適性學習,培養自學力;但另外一 面,我們卻不斷地扼殺孩子們自己的想法和勇氣,要求他們按照我們覺得對他們好的選擇前進,我們給了孩子一個框架,要求他們照我們所想的來完成他人生未完成 的畫。

然後,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擠進名校,一方面又喊著名校讓孩子學習壓力過大,卻從來沒想過,孩子到底心中想要學習的是什麼?但又或許,這種夢想,早在童年的時候便已經因為順應大人的種種要求消逝了。

所以孩子們成長後走了與父母相似的道路,又用這樣的方式要求他們下一代,一代一代,複製再複製…….

就放手吧~~

放手不是放棄,不要告訴孩子他們的人生應該如何畫,而是相信他們,支持他們,讓他們在人生當中盡情揮灑屬於自己的色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校園能否出現簡體字?

小學宣導影片中的簡體字:讓觀念成為主角,包容字體的微光 在小學的教室裡,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陽光從窗外灑進來,映在課桌上的彩色畫紙上。老師播放了一段宣導影片,螢幕上閃過幾個簡體字,孩子們專注地看著,聽著影片講述「性平」的觀念。這一刻,字體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