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甄來說,光是筆試就刪掉了不少教學認真卻無法好好唸書的好老師,那為何不能改變方式,例如設定代理年資達到一定年限的老師能夠免去筆試,直接複試?如果連教師的考試都是比誰考古題做得多,比誰背得多,比誰試教模式套得好、口試練得勤,我們又如何相信教育改革不只是一種形式或口號?如果連老師都是這樣競爭,我們又怎麼去說服家長去除菁英迷思?這樣的考試規則必然引領相對應的學習和教育方式,一切以求取高分為導向。
星期三, 7月 29, 2015
也談教甄
我一直覺得教師甄試或者教育行政,考得科目跟日後教學或者工作其實沒啥太大關聯,我們透過這種方式選出來的教師或教育行政人員究竟是考試機器還是嘴炮達人,這樣真能找到合適的人才嗎?我很難說服自己,總覺得這是集體自欺欺人。
訂閱:
文章 (Atom)
島嶼的回音:從文學尋找台灣的多元與包容
台灣,這座漂浮在歷史浪潮中的島嶼,承載了清領的古樸、日治的變革與戰後的喧囂。 每一次時代更迭,都帶來新的旅人,留下一抹抹文化的印痕。然而,今日的我們卻常因細微的差異而心生隔閡,彼此對立,甚至在某些極端的聲浪中,讓這片得來不易的民主土壤隱隱裂開。回望早期台灣文學家的文字,他們的生命...
-
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九日,張幼儀在江蘇寶山出生,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 其二哥,張君勱(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名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是著名的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四哥,張嘉璈(1889...
-
四字斷終生,是以日干為主,配合生月、時,以四字詮釋一生。其辭典雅賅要,富含文趣,配合鬼谷子分定經兩頭鉗論斷、韋千里八字提要,讀來更有一番滋味! 想看自己的四字斷,可以點下面連結: 四字斷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