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輩的人,處於封閉的社會,資訊、知識不發達,時常會有些非理性的迷信行為或認知,許多時候,那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反應了時代的背景以及變遷,透過觀察分析,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探討出這些人文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在文化背後的意義。
在民智未開的時期,由於教育無法普及,我們很難要求人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難去強求人們面對未知的一種理性的態度,但到了教育普及、知識資訊發達的現代,卻還有許多人面對以訛傳訛的言論時,選擇全盤接受,那就頗令人難以接受,徒呼奈何了。
星期三, 3月 11, 2015
星期二, 3月 10, 2015
天地有正氣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星期一, 3月 09, 2015
姑妄言之 — 大悲水感應見聞
父親是退休的警務人員,曾是台灣最年輕的刑警,後來轉為保警直至退休,我們家信奉觀世音菩薩,父親相當虔誠,從二十多歲開始唸大悲咒至今四十多年從未間
斷。或許是職業和工作內容的關係,就我所知,多數的警察都有宗教信仰,我便聽過不少那些叔叔伯伯們辦案時所遇到的靈異事件。
訂閱:
文章 (Atom)
校園能否出現簡體字?
小學宣導影片中的簡體字:讓觀念成為主角,包容字體的微光 在小學的教室裡,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陽光從窗外灑進來,映在課桌上的彩色畫紙上。老師播放了一段宣導影片,螢幕上閃過幾個簡體字,孩子們專注地看著,聽著影片講述「性平」的觀念。這一刻,字體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