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輩的人,處於封閉的社會,資訊、知識不發達,時常會有些非理性的迷信行為或認知,許多時候,那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反應了時代的背景以及變遷,透過觀察分析,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探討出這些人文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在文化背後的意義。
在民智未開的時期,由於教育無法普及,我們很難要求人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難去強求人們面對未知的一種理性的態度,但到了教育普及、知識資訊發達的現代,卻還有許多人面對以訛傳訛的言論時,選擇全盤接受,那就頗令人難以接受,徒呼奈何了。
星期三, 3月 11, 2015
星期二, 3月 10, 2015
天地有正氣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星期一, 3月 09, 2015
姑妄言之 — 大悲水感應見聞
父親是退休的警務人員,曾是台灣最年輕的刑警,後來轉為保警直至退休,我們家信奉觀世音菩薩,父親相當虔誠,從二十多歲開始唸大悲咒至今四十多年從未間
斷。或許是職業和工作內容的關係,就我所知,多數的警察都有宗教信仰,我便聽過不少那些叔叔伯伯們辦案時所遇到的靈異事件。
訂閱:
文章 (Atom)
島嶼的回音:從文學尋找台灣的多元與包容
台灣,這座漂浮在歷史浪潮中的島嶼,承載了清領的古樸、日治的變革與戰後的喧囂。 每一次時代更迭,都帶來新的旅人,留下一抹抹文化的印痕。然而,今日的我們卻常因細微的差異而心生隔閡,彼此對立,甚至在某些極端的聲浪中,讓這片得來不易的民主土壤隱隱裂開。回望早期台灣文學家的文字,他們的生命...
-
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九日,張幼儀在江蘇寶山出生,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 其二哥,張君勱(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名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是著名的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四哥,張嘉璈(1889...
-
四字斷終生,是以日干為主,配合生月、時,以四字詮釋一生。其辭典雅賅要,富含文趣,配合鬼谷子分定經兩頭鉗論斷、韋千里八字提要,讀來更有一番滋味! 想看自己的四字斷,可以點下面連結: 四字斷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