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17, 2009

陰陽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一為初始之氣,二則分出陰陽,
三是指陰陽結合而成的沖和之氣,即陰陽二氣以及中和之氣,
沖和之氣是有形之氣,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在天成象,
在地則成形。

萬物由陰陽組成,陰陽雖相對而互相依存,外顯而內隱。
《子華子•北宮意問》記載:“夫天降一氣,則五氣隨之。寄備於陰陽,
合氣而成體,故有太陽有少陽,有太陰有少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故陽中之陽者,火是也。陰中之陰者,水是也。陽中之陰者,木是也。
陰中之陽者,金是也。土居二氣中間,以治四維,在陰而陰,在陽而陽。
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

天地有四時流行之氣,五氣散於其間,分陰陽而成十干,兩兩成對。

六十甲子納音亦如是,甲子乙丑一組,丙寅丁卯一組。
甲子為陽,乙丑為陰;以甲子一柱而言,甲為陽子為陰,
甲子合而陰陽相交,納音在其中而為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島嶼的回音:從文學尋找台灣的多元與包容

台灣,這座漂浮在歷史浪潮中的島嶼,承載了清領的古樸、日治的變革與戰後的喧囂。 每一次時代更迭,都帶來新的旅人,留下一抹抹文化的印痕。然而,今日的我們卻常因細微的差異而心生隔閡,彼此對立,甚至在某些極端的聲浪中,讓這片得來不易的民主土壤隱隱裂開。回望早期台灣文學家的文字,他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