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6, 2012

杏壇軼事 — 教育市場化


學校是非營利組織,基本上非以營利為目的,無論公私立學校皆如此。當然這是理論上,特別是對私立學校而言,不以營利為目的,那「老闆」成立這間學校的目的在哪?

私立學校幾乎都是企業界的轉投資,一方面可以透過學校達到避稅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高舉造福鄉里,或是為教育貢獻的旗幟,取得良好名聲,這就跟掛著某慈善團體名號的醫院一樣,拿了大家的善款,但看病卻還是得附掛號費。弱勢團體的子女想進私校,照樣得提錢來見。

私立學校取得政府的補助有限,必須自負盈虧,因此有招生的壓力,學生等於財源,因此如何吸引父母,便需要透過各種行銷及口號來達到招生的目的。現在很多「貴族學校」便是打著美觀現代的校舍、一流的師資、專業的教學、統整適性的課程和卓越的行政團隊等等口號,透過各種方式來吸引學生和父母。他們懂得消費者的心理,認為一分錢一分貨,並透過高價位來區隔市場,滿足父母們的虛榮心。但收費高,是否就享有更好得品質,這就相當令人玩味了!

所以私立學校就是一種非營利組織,但以營利為目的的團體,義正言辭的說自己在辦教育就免了,因為這種教育不是真正不分階級的教育,而是建立在金錢之上,專為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而服務所提供的商品。無疑,私立學校就是教育市場化的代表,而市場化對教育的影響是什麼?

市場化告訴我們,透過競爭可以帶來更好得服務品質,可以激發團隊創意,迫使企業進行轉型,員工需要學習更多專業知識以適應社會變遷和顧客的質疑。所以教育變成了服務業,這便是歐美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衍生而出的教育市場化現象,甚至在職能評鑑當中,也把教師視為高度接觸人群的服務人員,我國向來喜愛跟隨先進國家,自然也受到了影響,當然,往往是負面影響多。

當社會大眾都認為教師是服務業時,心態上自然就會有所不同,而私立學校更是如此。教師認真,行政團隊認真都是應該的,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家長付了那麼多錢,你們本來就應該要提供完善的服務,所以當老師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因為過多業務或準備教學用品必須晚下班或是利用六日加班時,顧客只會認為你們要賺錢,本來就該如此,不僅如此,出資的董事長也會認為你們領了我的錢,本來就應該認真負責,想辦法留住顧客和招攬客源。就算顧客再無理,一位優秀的服務人員難道能要求顧客先做好家庭教育嗎?

公立學校在所謂的市場機制觀念引入前,因為是不分階級的義務教育,教師的薪資並非直接來自家長,家長也無須付出更多的金錢投資學校。對於願意為學生額外犧牲自己時間的老師,家長會比較容易懷著感恩的心情去面對他們,而不是像私校,就算老師做了額外的付出也被視作理所當然。

但是,市場化機制讓公校教師也逐漸變成服務人員,就連許多校長也口口聲聲喊著我們要市場化,這是教師地位逐漸低落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為什麼許多家長把教育當成是學校的責任,因為他們認為我們付了錢,學校就有義務服務我們,把我們的子女教好,為什麼我的孩子學業不佳,或是行為不檢,那都是因為你們學校老師沒有盡到你們的義務,顧客永遠是對的!

所以許多老師寧願把教育當成職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開始要求能夠準時上下班,一切按照制度來,多做也不會被感謝,既然如此,那當然是輕鬆過最好。只要孩子不要在學校發生意外,其他可以都不管。覺得成績差?那就幫你把孩子成績加高;覺得孩子沒有當幹部?那就設立一個幹部讓他做;美術作品做不好?那老師就幫他加工到好……。於是,有些人高喊教師也要組成工會,勞工既然可以透過工會協商,教師也可以,也想要求罷教權,準時上下班,大家都繳稅,要享有一樣的權益。

志業是可以為理想犧牲奉獻的,職業卻只是一份工作,當一份志業淪為職業的時候,那其實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要喚醒教師的熱忱,嗯,其實如同醫界也是,都必須民眾先尊重這份行業,並且相信對方,而不是以消費者的姿態或是不信任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在比馬龍效應的作用下,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自然會收其潛移默化之功效,社會的改變從來就不是一時半刻,更何況是教育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李荊蓀,白色恐怖受難者

好人壞命 天地常態 /文:王鼎鈞 姜貴「喜歡」算命(他未必相信算命),台北市有那些「命理學家」,他一個一個說得出真名真姓。有人居室高雅,門外常常停著晶亮的黑色轎車,有人藏身陋巷,主顧大半是滿臉倦容脂粉斑剝的酒女舞女,姜貴都去請教過。我在十六、七歲「插柳學詩」的時候,我的老師擅長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