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地民俗風情長期所積累而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傳承,隨著不同世代,強勢的文化影響了無數的民族文化,逐漸融合,彼此交織孕育,而又產生了新的文化,藉此綿延。
古老的中國文化,幾乎影響了整個亞洲,無論是日本、韓國,或是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更不用說一脈相承的台灣。
而中國流傳了千年的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直到滿清末年為止,這個制度甚至影響了近代文官選拔制度的產生。
隨時代遷移,在英美文化強盛的時代,全世界都受到了所謂先進思潮的衝擊,在西方國家經濟強勢和文化強勢的洗禮下,我們的民族認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處處以英美為尊,一方面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有著民族自卑感。
但我們學別人的文化,往往學得不三不四,畢竟是不同的民俗風情,不同的環境。
拿這件事來看教育,就會知道為什麼教育很難改善,教育的本質並非競爭,我們引進了各式各樣的理論學說,為了免除掉升學主義的壓力,變質的競爭,但我們的制度、價值觀和血液當中的科舉文化意識一直以來就是以競爭為主,那在這樣的本質下,如何讓學生免於競爭壓力,純粹享受學習的樂趣?
測驗的本意是瞭解學生學習的情況,但事實是,測驗被拿來區分等級。本該是標準參照的基本能力測驗(讓我們知道學生的基本能力達到什麼標準),卻變成了常模參照(個人分數在團體分數當中的相對位置),因為我們高中必須依照這個測驗成績來區分學生學業成就高低,作為分發學校的依據。於是,十二年國教便想透過免試升學的方式來避免掉家長、學生追求分數,為了進明星高中而扭曲了基本能力測驗的態度。
我們先不說這樣的方式會產生什麼結果,在這競爭的社會,首先是要如何說服家長相信不爭取更高的成績卻能夠獲得世俗的肯定?這不是光靠少數案例就能說服家長的。
競爭是這個社會的本質,有競爭就有勝負,在資源有限、欲望無限的空間,如何告訴處在競爭社會的家長們去相信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如何告訴他們減少社會競爭的時間去配合學校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就能有所成效?更重要的是,本身就處在競爭社會的教師們,如何說服自己去相信培養孩子的自學力和興趣更勝於課業上的成就而在將來有更好得發展?
如果答案是無法確定的,那家長們憑甚麼信這一套,因為那些問題仍舊是二元對立的世界,只要還有對錯,就無解。
所以十二年國教只能像過去的教改一樣,在總目標上失敗。有個很簡單的判別方式,看看坊間補習班,當補習班愈來愈多的時候,我們能夠矇著眼睛告訴自己,教改真的減輕了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了嗎?
在自由興學的政策下,高教泡沫化已經是許多國家共有的現象,既然當初選了人家走過的老路,導致現在產生了同樣的問題,那麼這些浪費的人力要如何運用,大學退場機制的落實,才是政府應該積極解決的問題。不然在延後退休的制度下,年輕一代只會更加延後就業年限,一整個世代就此成為將來的社會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