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6, 2013
杏壇軼事 — 孩子,未竟夢想的實現者?
在教育現場,我們常常會看到許多父母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以「對小孩好」為藉口,要求小孩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而小孩也是以取悅父母為學習目標,所以大人鼓勵的結果引導了小孩的學習方法。
父母喜歡看到小孩很快學會某些可以用來表演的技能,而忽略其內心的人格及大腦發展歷程。在不當鼓勵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因為迎合大人的喜好而發展出獨特的學習方式,從而排擠掉無法獲得鼓勵的知識。
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而非著重於單一領域的專業,過早強迫學習單一技能或知識,會讓大腦的發展侷限在某個區域,小孩的學習態度,便經常因為大人的期待而扭曲。考試制度可以測出精熟、認真程度,但無法測出學習潛力,過早形成大腦神經的報償迴路,等於提早劃定學習領域。讓小孩接觸不同知識,便是為了活化每一區塊的腦細胞,避免產生排擠效應,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腦中大部分的區塊都可以給小孩帶來快樂,對之後的學習也不易排斥,減少了學習上的挫折感。
這其實相當顯而易見,小孩子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興趣,但隨著年齡漸增,慢慢能夠引起興趣的事物便愈來愈少,逐漸地偏向某些特定事物,這是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過程,而我們就是希望能打破這種情況,感興趣的事物愈多,愈能主動思考和執行,便愈能活化腦中的神經連結,而不會到最後隨波逐流,只依照習慣定向行事,失去了思考判斷的能力。
教改的失敗原因之一,在於缺乏正確引導,而非出發點錯誤。教師、父母只擔心學習成就而忽略了學習態度, 便會出現一種現象:成績好的孩子,學習是為了取得社會認同,而非學習本身;成績不好的孩子,學習無法獲得認同,因而放棄學習。而這,不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始終沒有解決得問題嗎?多元教育始終只是為了取得入學資格,能夠讓孩子達成父母心中的期望,那又如何談及快樂學習、終身學習這個教育目標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李荊蓀,白色恐怖受難者
好人壞命 天地常態 /文:王鼎鈞 姜貴「喜歡」算命(他未必相信算命),台北市有那些「命理學家」,他一個一個說得出真名真姓。有人居室高雅,門外常常停著晶亮的黑色轎車,有人藏身陋巷,主顧大半是滿臉倦容脂粉斑剝的酒女舞女,姜貴都去請教過。我在十六、七歲「插柳學詩」的時候,我的老師擅長占...
-
我一直覺得我的國小教職生涯是地雷股,或許當初會放棄公費生便是因為冥冥當中要我避開雷區吧?! 但最終還是繞了回來,我將之稱為「命運的陷阱」!因為命運總是會牽引著希望脫離原本預設軌道的自己回到命運挖好的坑上。
-
我一直覺得教師甄試或者教育行政,考得科目跟日後教學或者工作其實沒啥太大關聯,我們透過這種方式選出來的教師或教育行政人員究竟是考試機器還是嘴炮達人,這樣真能找到合適的人才嗎?我很難說服自己,總覺得這是集體自欺欺人。 以教甄來說,光是筆試就刪掉了不少教學認真卻無法好好唸書的好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