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群所謂「正統」的學者來說,南懷瑾一直是個異類,因為他不循所謂正統學術研究路線,也不學人分門別派,更不搞偶像崇拜,當然,人家硬要推崇另當別論。許多人批評他,但批評的這些人說真的,學得沒人家多,懂得也沒人家深,就算要批評也要把他的書都看過再說,但我看批評者似乎都只挑他們認為有問題的看,卻刻意忽略了其他獨到的觀點。所以一直以來,我便把這些批評者當作一群腐儒、酸葡萄心理的傢伙,反正講讓他們講,願意學習得人自然就有收穫。
前面提到什麼是大師,南懷瑾就有資格被稱為大師,因為他兼容並蓄,將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自成一格,他的思想都是經過自己內化而後重新消化整理,光這點就比一堆檯面上只會量產論文或者只會抄書的學者強多了。
這段臨別贈言中,對於教育的想法,是南懷瑾少數的公開批評,可見他深感教育對於我們文化的影響之重,其實我們的確應該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體系,不見得非要追尋西方的教育方式。芬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們有自己的文化,發展了自己的教育體系,事實也證明他們的確在教育的耕耘上取得了很大的收穫,然後這時候我們發現一堆人又喊著要學習芬蘭,很好,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自己出問題時不檢討,看到別人好就想要偷師,台灣哪時才願意走原創,不搞盜版這一套?還盜版的不三不四,搞得自己烏煙瘴氣。
台灣的教育要改變,要先從互信開始,家庭、學校、社會缺一不可,政府要改善教育,首先就是先約束媒體,多報導一些正向價值的新聞,多一點社會互動,讓社會大眾看到不同階層的人在教育上的努力和付出,以及收穫。透過節目的宣傳,或者請那些名嘴們不要再唱衰台灣,共同來為我們下一代建立良好的環境,而後才是教育制度的漸進改革。
像現在這樣推行教育政策,我想他們也的確達到目的了,青史留名,只是是怎樣的名,我想,大家都有底了。
好吧,扯遠了,這篇其實只是想要緬懷南師,一個讓我從他書中獲益良多的長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